搜索
沈跃新:埋在河床下的杨氏墓群——新都故事(5)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07-23 16:22:26    浏览量:


沈跃新(四川)


    
    1970年10月,在当时的新都县革命委员的领导下,新都县的河渠岁修工程开始了。新都的新开南四支斗渠工程,进展顺利。但是开挖不久,修河工程遇到了杨氏家族墓地这一棘手的难题。

       由于当年人们对文物保护基本没有意识,加之处于文化大革命当中,破四旧立四新的意识强烈,岁修工程要赶时间,争速度。当时的县革命委员会生产组决定不能耽误工期继续开挖。

       河工们面对着杨氏墓葬群不顾一切开挖。民工们对杨氏墓地却是挖不动,挖不开。因为,这墓椁的封土全是米浆伴瓷灰浇铸,刀斧不能入。有的人胆怯说这里是有神灵的保护,动了这墓地,要遭报应的。可是,当时的县革委生产组却下令,不能耽误修河工期,用炸药炸开这档路的墓园。最终结果是将坟墓的上半部炸毁,下半部分沉入河底。这是谁的墓地坟园?

       原来,这里是一座工程宏大的杨氏家族合葬墓群。这个墓葬群里,埋的是明朝时期的显赫人物,大名鼎鼎的杨氏家族。墓园内有杨慎(杨升庵)与继室黄峨的合葬墓;杨春(杨慎爷爷)与叶夫人合葬墓;杨廷和(杨慎父亲)与妻黄夫人合葬墓。现就这些人物作一梳理。

       杨春墓:杨春,字元之,号留耕,进士出身,以湖广按察司佥事致仕。明正德十年(1515年)卒,年八十。时长子廷和为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因此朝庭封杨春为资德大夫,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又加封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当年修其墓园,朝廷派礼部员外郎"敕建″,此墓地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墓园立有神道碑,当年的墓园修筑在今新都镇状元街灵祖庙前(1960年毁),在墓地约500米墓道两旁有石人、石马、,石狮等,有庐墓,墓前有祭坛。历明、清、民国至解放后。

       杨廷和墓:杨廷和(1459一1529)字介夫,号石斋,明正德,嘉靖两朝首辅,嘉靖三年(1524)辞官。

       杨廷和年少成名,十二岁时乡试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十九岁时中进士,授翰林检讨。明孝宗时为皇太子朱厚照讲读。正德二年(1507年)入阁,拜东阁大学士。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罢日故里七年削职为民,嘉靖八年卒于新都,以庶民礼葬于杨春墓右侧。明穆宗时追分一赠6 太保,谥号"文忠" 。

      杨慎墓:杨慎(1488一1599)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嘉靖三十八年卒于云南戍所,运枢回故里安葬。他是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1511年)状元及弟,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1524年)因"议大礼"受廷仗 ,谪戌于云南永昌卫。(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有二。

      明穆宗时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这个墓地是杨氏三代人共享墓地。杨春与妻杨夫人合葬;杨迋和与妻黄夫人合葬;杨慎与继室黄峨合葬。

      这个杨氏墓葬群,显示了明代杨氏家族的显赫地位,犹如龙中人凤,天之骄子,是当时杨氏家族的荣耀  ,也是新都的荣光。

      这种高规格的葬制也是不多见的。虽然在那个年代他们都受到了朝廷的不公正的对待,遭受了许多磨难和折磨,这是宫廷内的争权夺利造成的。特别是杨慎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艰辛的,流放滇南的他并没有消极颓废,悲观叹息。而是奋发有为,著书立说,笔耕不辍。

      虽然杨氏族墓埋在河床之下。但杨氏一族"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的家风还在勉励后人。

      今天,我们面对南四支的河水,虽不是"滾滾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样慷慨悲壮,那样激昂悲切。但这条小河却伴随我们流淌在历史的记忆中。

  • 中国民间人才网LOGO

    欢迎访问中国民间人才网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