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袁晓辉 (四川绵竹)

小时候,我曾经在观看月亮时,发现月亮在慢慢移动。我就问母亲月亮是否在动。得到的是母亲的否定回复。
虽然这样,我还是继续认真观察,发现月亮确实在慢慢移动。这个参照物就是天空的云朵。其实,儿童们注意的天体,可能最早就是月亮和星星。不过最引人注意的一定是月亮。因为在夜空中,她周而复始不断变脸;她的一部分总是隐隐绰绰,似乎藏了什么秘密;她比眨眼的星星明亮,更比星星大了无数倍。
至于那时儿童们观察到月亮的情况常向长辈们发问。当年的长辈们绝大多数是无法回答的。因为那时,我们的长辈绝大多数是文盲,连字都不识。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以文化是少数人的专利。不能让老百姓知道太多。于是绝大多数老辈们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位丁(人);流星是去世的人们留下的印迹。这些结论又是他们的上辈传给他们的。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神话,和不能验证的结论,当然不知道关于月亮和星星的天文知识了。为了逃避小辈们的提问,于是就有了“不能用手指月亮,手指了月亮,月亮就会割耳朵”的说法。事实却会恰巧这样,耳朵出现小裂口。那时卫生条件差,儿童们时不时会出现耳朵背有小裂口的毛病,虽然不会危及生命,却非常痛。如果恰好在那些天自己的耳朵出现了小裂口,这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儿童们就会认为真是这样。我们的祖祖辈辈可能就是这样流传下来对月亮的认识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长辈们开始给我们讲述月亮的故事:月亮上,有一座广寒宫。广寒宫里住着一位仙女叫做嫦娥。常年陪伴嫦娥的是一只玉兔和一只三脚蟾。月亮上还有一株桂花树,有一个叫做吴刚的神仙,因触犯天条,被罚砍桂花树。但是那桂花树是一株神树,砍一斧下去,裂开一道口,斧头一拿开,桂花树的裂口又合上了。长辈们用这段神话,好像解释了月亮上有阴影的原因。
有些老人也会讲起与嫦娥有关的后羿的故事。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尧之时,十日出,焦稼禾”。为了人们的生存,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其后在西王母那里找到了不死药。而后羿找到不死药后,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自己继续与怪兽、猛禽作战。东正西战,忽略了嫦娥。于是寂寞的嫦娥偷吃了原来两个人吃了长生不老的不死药,身体变轻,慢慢升到了天上,最后到了月宫。到了月宫,最后还是落了个寂寞。
神话故事比“月亮割耳朵”的告诫更吸引人。于是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后来,我们上学了。在《自然》课里,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关于月亮的故事。这比母亲们讲的更具体,更形象,更详细。在课堂上,我们通过教学仪器中的太阳、地球、月亮公转自转演示仪,了解到了月亮圆缺变化的真谛: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每天围绕地球运动,这就是我们看到月亮的视运动。月亮的自转与公转的周期时间一致,总是一面向着地球,另一面我们永远看不见,再加上月亮自身不发光只是反光,在公转的不同位置,我们就看到了不同的反光面。我们就看到月亮的圆缺变化。
再后来,我们能够自己阅读课外书了,了解到了更多的关于月亮的神话:嫦娥奔月,说的就是那位嫦娥偷吃了丈夫寻来的两人长生不老的仙丹,结果身体变得轻如鸿毛,飞升到月宫里。嫦娥美女的化身。于是道教神话中又多了一位太阴女神——太阴星君。中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太阴星君。太阴星君是位绝色美人,八月十五是她的生辰。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太阴星君祈求团圆。看来月亮与美女结缘。于是有了貂蝉拜月,闭月羞花的故事。看神话比我们学知识有趣多了,轻松多了。当神话展开了翅膀,就会带着人们愉快地方飞,自由地驰骋。有意思的是,希腊神话中,也有月亮女神阿蒂米斯,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妹妹。不过阿蒂米斯是寒冷、寂寞和少女守护神。这与嫦娥处境非常一致。
不过,当我们再次从神话转向科学研究,又是一些冷冰冰的描述和缺少生气的数字与我们对话。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相互平均距离大约38万千米;月亮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月亮的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亮上没有空气、水,也没有生命;月亮自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亮是她反射的太阳光。探月工程在让人们看到了真实的月面,坑坑洼洼的寂静的月面。探月工程在继续深挖月亮的秘密。或许不久的将来,月亮不仅是一个无声无息的地球卫星,也可能是旅游打卡地,地球匮乏资料的供给地,探索深空的中继站。
赛先生改变了这一切。现在,人们普遍知道了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亮上没有广寒宫、没有人烟、没有桂树。然而这优美的神话还是那么动听、那么感人,那么引人入胜。科学描述的是真实的世界,神话讲述的是心灵的世界;神话优美,但是不真实;科学真实,但是真像不迷人。神话是科学的影子,科学是神话的谜底。
月亮的圆缺变化,月亮的阴影模糊。心灵的世界,无限广阔,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变成了作家的素材,融为歌曲的灵魂。于是,月亮被赋予了更多,更加优美的容貌:李白称为“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苏东坡描绘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鲁迅感叹“月光如水照缁衣”。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月来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蕴含的是思念、回味,憧憬;是悠长、隽永。而“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过阴山”则展现了我们的先辈开疆拓土的艰辛。在边塞诗中月亮不再娇媚,月光不再柔弱,月色不再朦胧。至于那“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则是幽怨、愁烦。心灵中的月亮是多面体。人们观察月亮是比较细致的。月明星稀准确地描述了夜空的真实现象;勤劳可以形容为“披星载月”;无法实现的事情是“海底捞月”;崇拜某人,叫做“众星捧月”。都是用对月亮的观察比喻事物,贴切、亲近。
月亮被赋予美的化身,因为美丽的嫦娥住在月宫,因为月光阴柔,像女性一样温婉。于是有了对于美丽女性闭月羞花,花容月貌的形容。有了貂蝉拜月戏曲。而科学对于月亮的研究,却是对于未知的探索,对于地外世界的真像的渴望。当我们的探险者登上了月亮,我们又揭开了领一个崭新世界的书页。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