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万清:让艺评“新力量”贴地飞翔——评范良伟文艺评论集《竹林艺谭》

来源:    综合作者:     2024-11-28 10:55:37    浏览量:


唐万清(四川邻水)


    
    什么样的文艺评论才是好的文艺评论?从宏观层面讲,对所有文艺评论而言,有“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四大标准,这早已成为共论。从微观层面讲,对具体文艺评论作品而言,评价标准很多,应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适体切时,日照江河,烛照幽微,贴地飞行”可以作为四条基本的评价标准,这是范良伟文艺评论集《竹林艺谭》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给予我的深刻启示。遍阅“新力量文丛”之《竹林艺谭》不难发现,范良伟的评论文章,适体切时,日照江河,烛照幽微,贴地飞行,既涉面极广又脱离书院式程式化评论的弊端,清新灵活,自由开放。他的评论有热情,有温度,有深度,有风骨,是艺评“新力量”贴地飞翔的一本评论佳作。

        适体切时——文艺评论的本分

       文艺作品总是要以一定的体裁样式来承载和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和审美的,评论就不能不抓住作品呈现出的体裁样式的本质特征或要素进行针对性评论。文艺作品总是要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切时”,这是文艺评论的本分。新时代必然会有大量反映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的新文艺作品,评论必然要自觉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作品予以切时评论。

 《竹林艺潭》特别鲜明地体现了“适体切时”这一评论观。比如《来自川东乡土的味道——浅说冯宗凡长篇小说新作<铁树花>》一文就抓住小说的人物、情节、语言三个要素评论,得出“冯先生的小说结构紧凑,一环扣一环,情节曲折动人。作家对人物把控精准。笔下的语言,民间民俗气息浓郁,富有川东地域特色”三个方面公允的评价。当然,也客观指出了“小说《铁树花开》结尾有些单薄,有些匆促”的不足,应该说是非常适体切时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幸福生活诗意化体悟的加强,人民群众出现了对生活对人生新的审美需求,作为对新时代人民审美新需求的回应,文艺创作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文本中大量的影视类评论作品,如《电影<秀美人生>:用光影记录青春之美和人生之秀》《<万里归途>:用家国情怀照亮世间最温暖的回家路》《让考古影像成为一场文化盛宴》《电影<满江红>:从“喜剧+悬疑”视角影像化解构精忠报国》等,也特别注重画面、镜头、台词、影像科技等方面去捕捉叙事、人物精神方面的独特时代价值进行评论,体现了鲜明的适体切时性特点。

       日照江河一一艺评视域的宏阔

       作者阅读广泛,学识渊博,兼具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学及音乐、美术、影视艺术等多学科学养,并做到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为高屋建瓴日照江河式的评论做足了学识和理论的储备。难怪他在空间上的视域宏阔,横跨中外(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东野圭吾等),评论涉及面极广,有文学、文学史、影视、书画、歌舞、绘画史、地方志等多艺术门类。似乎对每一门类艺术都能车轻驾熟、聚光亮点、直击要害的精准评论。《竹林艺谭》凡88篇评论,其中影视类(含纪录片)评论20篇、文学类16篇、文学史类43篇(指重要作家及代表作品)、文化类2篇、地方史志类2篇、综合类5篇。称得上古今中外,众体毕备;视域宏阔,涵盖极广。

  作者空间视域宏阔,而且时间上纵历古今。不仅评论时下眼前今人作品,如童光辉、黎均平、邹元模、冯宗凡、万艳、周苍林等人作品,而且涉猎古今名人名作,如白居易、朱光潜、艾芜、沈从文、汪曾祺、曹文轩、迟子建、贾平凹、马识途、阿来等人作品。因其视域宏阔,故《竹林艺谭》气势恢宏,涵盖古今中外,以其广度成就了范良伟的评论高度,其评论文章不再局促于一时一域,而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视域的宏阔感。

       烛照幽微一一艺评力道的精深

       宏阔的视域方显气魄,幽微的细节尽显精神。《画意呈清新  笔墨自诗意一一诗意地栖居在笔墨世界里》这篇评论,特别注重运用冯志笔下的荷花和梅花细节“描写”来论证“冯志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不断突破自我”的观点。他描述道:“他(冯志)笔下的荷花落落大方,雅俗共赏,艳而不俗,沉而不浮,行笔磊落,生动而不粗陋,用墨温润厚重又不失清雅。他笔下的梅花用笔高古,劲挺秀逸,设色清丽,透露出国人自古以来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并进一步烛照幽微,由形到神的描述:“从实写到虚化,他(冯志)把梅花清雅高洁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尤其是水墨荷花,更让人痴迷,大笔挥写的荷叶简练大气,用小写意点染的花蕊、花骨朵及蜻蜓等,鲜活地展示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境。”作者抓住冯志绘画作品的幽微之处,化画为诗,用诗意化的语言传达出作品的美,也传达出评论者和绘画者审美的精神追求。这就使艺评有精度、深度和温度,具有了艺术鉴赏的力度。

      电影《秀美人生》的影评中,抓住黄大贵大喝30碗米酒,终于拿到写有桂花“生辰八字”的红纸条,拥吻妻女的感人细节画面,得出“让我们体会到脱贫攻坚的深远意义”的观点。抓住“影片中那辆渐行渐远、最终隐没在暴雨如注夜幕中的白色小汽车”的细节,评论道:“这是观众心底无力回天的痛点和泪点。”无不彰显了范式评论注重细节的艺评特色。唯有细节最感人,烛照幽微使评论精深、精准、精妙动人,能积极引领读者细品作品、妙悟人生,从而获得艺术浸润、思想启迪、灵魂洗礼和精神审美。

       贴地飞行一一艺评生命的源泉

       文艺评论的生命来源于文艺作品,来源于评论者对作品沉浸式体验和灵魂情感的共振。只有贴地飞行的翅膀才能映照出大地动人的美丽,只有贴近作品本身的评论才能骨骼强健、血肉丰满,才具有人间烟火气息,具有人民性。范良伟的评论大多呈现“总论-分论-总论”的结构特点,分论中一般有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的论述均紧密结合文艺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手法进行。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采用夹叙夹议方式进行,使评论有物有序、有理有据,骨骼强健、血肉丰满,褒贬服人,很具说服力。

    比如评论贺岁片《穿过寒冬拥抱你》,谈到“爱的脉动和情的温暖”时,注重概述影片中的人物情感:“无论爷爷奶奶温暖的‘黄昏恋’,还是高亚麟与老高的兄弟情,无论是贾玲与周冬雨胜似亲情的闺蜜情,还是贾玲与朱一龙的暗生情愫,还有战友情、夫妻情等等真实呈现,运用情感串珠手法勾画成小人物喜怒哀乐的精神图谱。”以此说明“用滚烫的心,温暖一座城;用爱的拥抱,治愈一群人”。

  评论邹元模长篇小说《古潾星火》“语言通俗性与川东地域性的有机糅合”的特色时,结合石稻场“象鼻山的传说”,把神像与天帝的神话传说写得优美动人。结合川东百姓有在冬月二十一吃打锣酒的习俗,把当地人虔诚接五路财神之状写得生动有趣。结合鱼鹰捕鱼是大洪河打鱼人家传承的古老技艺,直接引用文本“一叶扁舟出没于碧水之中,矫健的鱼鹰,迅捿的鱼儿,黝黑的渔夫,碧绿的河水,两岸的群山,构成了一幅完美动人的和谐画卷。”并以此评论道:“在作家笔下,渔民用鱼鹰捕鱼之情状活灵活现”。作者提炼用作品中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传统技艺的描述内容,印证“其语言凸显了川东浓郁的地域特色”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者对黎均平乡土系列散文、邱秋《渠江沉吟》《广安纪事》随笔体历史文化散文、万艳《那一抹明月光》的评论,对童光辉《在前方等自己》、曹东《少数诗篇》、周苍林《喊一声》《回到》诗歌的评论,对古今中外名人及其代表作的评论,无不紧紧贴近作品,大量引用作品原段文字和诗句加以佐证,或根据原文内容的发散和理解,直接引出评论观点,极大增强了评论的说服力。

  总之,综观《竹林艺谭》评论文章,都能做到“适体切时,日照江河,烛照幽微,贴切飞行。”是实至名归的好评论。当然,也不能说都十全十美。整体感觉把“好处说好”这方面做得很充分,但“剜烂苹果”的力度还应加强,让“啄木鸟”的嘴更尖锐,“啄虫子”的心更硬核,从而使笔下的评论更有筋骨,为给予文艺界的“疗救”贡献更具钙质的力量。

  当然,作者的评论或多或少存在批评力度不够的问题,碍于人情世故的原因,对部分文艺作品存在的缺点予以了回避,从而使评论应有的深度和锐度打了折扣,特别是影视艺术类评论,几乎鲜有批评之声。瑕不掩瑜,作者“生命不息,艺评不止”,《竹林艺谭》作为“两新评论”的代表作,是难得的、接地气的好评论,为广大草根评论家提供了文艺评论的样本,为广安评论更好融入“川派评论”提供了破圈入围的契机,借此致敬文艺批评的“新力量”。

  【作者简介:唐万清,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邻水县作家协会会员,邻水县诗词学会会员。】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