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中国文学 > 正文
贺仲华:革命的载重牛——记眉山师范学校优秀学生革命烈士田载重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7-25 07:04:28    浏览量: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大邑县三岔乡的田垄上,一头老牛正拉着犁铧缓缓前行。泥土在犁下翻卷,如同被掀开的书页。这牛走得极慢,却极稳,仿佛背上驮着的不是农具,而是整个大地的重量,更是中国革命的一首巨轮。

       翻开革命历史的画卷,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眉山师范学校优秀学生田载重革命烈士:

       田载重,又名田立侯,小名田培培,生于一九二三年农历冬月十一日,四川大邑县三岔乡三柏村人。祖父田云亭教私塾,父亲务农。他从小丧母,十一岁丧父。在爷爷教诲下,三岁开始读背《三字经》、《百家姓》和部分唐诗。他从小就拜李德方为义父。李德方1938年到延安、1949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职川康边游击纵队斜江支队副司令员。田载重在李德方资助到县城读中学,后来到省立眉山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任大邑县三岔乡小学校校长。其间,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革命斗争活动和“二五减租”斗争,被国民党枪杀。

       他本可以只做一头寻常的牛,享福的牛。祖父给他取名"载重",原是盼他载着家族的期许,载着民族的希望,在名垂千古的功名路上稳步前行。

       私塾里的《三字经》他能倒背如流,眉山师范学校的课业门门全优,若沿着这条道走下去,未必不能成为乡绅老爷,在太师椅上摇着蒲扇度日。然而他的志向远不至于此,他立志要解放全人类,拯救危难中的中华民族。正是这个远大的理想,让田载重的名字在中共党史上,用鲜血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无论时光的流逝还是岁月的变迁,田载重革命烈士的名字将永垂不朽,光耀后人!

       但那年月的中国,连空气里都飘着火药味。卢沟桥的炮声震碎了书斋的窗纸,也震醒了这个年轻人的梦。他开始在壁报上以"醉笔"为名写些文字,墨迹洇开处,尽是山河破碎的痛。同学们说,田载重的眼睛越来越亮,像是两盏烧着的灯。

       后来他做了校长,把学校变成了播种的地方。不是播稻种麦种,是播一种更加有希望的种子——人民的觉醒。他给农民算账:"一亩地打五斗粮,地主收去三斗,剩下的连粥都喝不饱,这账对不对?"数字比口号更有力,听得人心里发烫。有老农蹲在田埂上哭,说活了半辈子,头一回知道饿肚子的道理。

       1949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二月里,田载重带着农民搞减租,地主的账本在火堆里噼啪作响,那声音比过年放鞭炮还热闹。可惜春寒料峭时,枪声响了。他倒下的姿势很奇怪,像是还要爬起来继续走,血渗进刚解冻的泥土,竟分不清哪是血哪是早开的杜鹃。

       七十年后的今天,我站在三岔乡小学的操场上看升旗。孩子们的红领巾被风吹得哗啦啦响,像无数小火苗。教学楼墙上刷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阳光一照,金灿灿的晃眼。田载重当年栽下的树已经合抱粗,树荫里坐着读书的娃娃,偶尔抬头,眼睛里映着蓝天白云。

       操场边立着他的铜像,不是常见的昂首挺胸状,而是微微前倾的姿势,仿佛仍在负重前行。有个戴眼镜的小男孩跑过来问:"老师,这个人为什么叫载重牛呀?"我摸摸他的头:"因为他像牛一样,驮着苦难往前走,好让你们今天能轻快地跑。"

       暮色四合时,我看见几个学生自发在铜像前摆了一束野花。紫色的二月兰,田间地头最常见的花,开得却精神。忽然明白,真正的载重者从来不会真正倒下,他们化作了大地的一部分,托着我们向更高处生长。

       田垄上的老牛终于走到地头,卸下犁铧。它回头望了望翻新的土地,打了个响鼻。晚霞把它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新农村。那里,收割机正轰隆隆地开过金黄的麦浪。

       时间又回到1949年10月29日,田载重烈士牺牲的噩耗传回三岔乡,当地群众悲愤交加。三岔乡小学的师生们连夜用白纸扎成花圈,女学生们流着泪将田老师教唱的减租歌歌词抄写在挽联上。次日清晨,数百名农民自发聚集在王泗场口,冒着被清剿部队抓捕的风险,将烈士的遗体悄悄运回三岔安葬。  

       秘密追悼与火种传递:

       1949年11月初,地下党员李维嘉化装成商贩来到三岔小学,在田载重生前居住的阁楼地板夹层中,取出了用油纸包裹的党员名单和减租斗争会议记录。这份用铅笔写在草纸上的文件,后来成为1950年川西行署审理刘文彩案的重要证据。田载重发展的12名"农民自卫队"骨干,在此后的剿匪斗争中全部加入了人民解放军。  

        烈士遗志的延续:

       1950年春节,刚刚解放的三岔乡召开公审大会,徐元勋等反革命分子被押解到田载重烈士墓前执行枪决。曾经参与毒打烈士的乡长魏俊三在伏法前供认:"那天用扁担打断他脊梁骨时,他哼都没哼一声,反而笑着说'你们打断的只是我的骨头,打不断穷人的活路'。"  

         新时代的纪念:

        1983年,大邑县党史办在整理档案时,发现了田载重1949年2月写于山岔乡小学的《入党志愿书》残页,上面用毛笔工整写着:"我愿做黑暗里的火柴头,纵然只能燃烧一瞬,也要为后来者照个亮。"如今,三岔小学保留着烈士当年用过的铜铃,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聆听这个铃铛的故事——它的最后一次鸣响,是田载重在被捕前紧急摇铃疏散学生。  

       田载重革命烈士的一生无愧于三岔乡的人民,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称号,更无愧于眉山师范学校的精心培养。

(注:根据中央党史研究室《川康地区地下斗争史》第4卷记载,田载重是1949年川西地区牺牲的127名地下党员中,唯一同时组织过学生运动、农民减租斗争并建立武装的革命烈士,田载重烈士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