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沈跃新:王稚子双石阙——新都故事(6)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07-24 09:21:49    浏览量:


沈跃新(四川)


         
在新都镇督桥河村,许多人知道这里出产—种叶烟,叫柳叶烟。这种烟从清代开始就作为“贡烟”,贡奉于朝庭。但很少人知道,这里有一座王稚子“双石阙”。这双石阙是为了纪念东汉循吏,新都人王涣而修造的。

       王涣字稚子,新都人。东汉贤吏,曾任河南温县县令。因治理温县有方,政绩显著,升为兗州刺史,拜侍御史。

和帝永元十五年(103年)任洛阳县令。他在任上因病,于元兴元年卒。洛阳人怀念他,为其立祠。温县、洛阳县、两县人不顾山高路远,千里迢迢扶棺、护灵,将循吏王涣归葬新都,修建墓园,并于墓前立双石阙。

       这王稚子汉阙属稀有石刻。历来有许多著作记载和研究它。该阙修建宏伟,各高三丈,相向而立。汉阙石刻精致,隶书工整,很受后人青睐和研究。

       新都的明代状元杨慎对该阙很是赞叹,写下了《王稚子阙二十二韵诗》诗中写道:“东汉有循吏,稚子与为多。既入东观记,复播乐府歌。墓道原之上,石阙巍嵯峨。”

        对于王稚子双石阙历代许多人都有研究,诸如,宋赵明诚《金石录写》、洪适《隶续》、王象之《碑目考》、宋人刘泾<<王稚子石阙记>>“按阙面有隶字三十—,法度劲古,过于钟梁,阙上有衣冠鸟兽等像,仅可辨,气韵精简过于顾陸。并以告来者”。宋赵明诚、王象之以及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诸峻、牛运震《金石图》《蜀中名胜记》《四川通志》等对该石阙都有研究。

       清末著名学者王懿荣(中国甲骨文之父),曾专程到新都拜竭王稚子墓。并写下<<题王稚子石阙>>一诗:“宝光寺内离筵晚,稚子碑前客意闲。今日忆君在何处,斜风细雨鹿头关。”

       王稚子双石阙。西阙上刻有“汉故先灵侍御史河内温令王君稚子阙”;东阙题“汉故兖州刺史雒阳令王君稚子之阙”,共三十一字隶字,字径3寸5分。这三十一隶字法度劲古,刻石精良。

        明末新都令,太仓黄子羽罢官时,将心仪之碑文拓片携带回家珍藏。清乾隆时录入黄易的《小蓬莱金石文字》。清初王士祯《蜀道驿程记》说:“王稚子阙,下方上锐,累石如累棋,其巅如盖覆之,望之若窣堵坡(塔状)。垒石凡五层,二层刻人物,三层象、虎、海马,五层狮子也。”同时记中还摘录历代题词,题名。从东汉建安至明代,数以十记。碑文很有价值。建筑及雕刻艺术颇具特色。

       壅正九年(1731年),“先灵侍御史”一阙,因年久失修而倒没。

道光十七年(1873年)“兖州刺史”一阙,碑文已分裂,当年新都县令张奉书纠正修补,用砖石嵌合之。当时碑高1丈5尺,字径3寸4寸不等。

       1954年,四川省文管会调查组记载:“田畴间一大土堆,周围约百米,突出田高20米,茅草丛生,小柏树二十余根。这是一处古坟墓。发现坟前立还立一石碑,石碑上刻:道光十八年岁次仲冬,东汉循吏兖州刺史稚子王公讳涣神道,新都知县张奉书谨立”。

       1954年, 此阙濒于倒塌,新都县人民政府派人修葺,并将碑文拓片,留作资料,现存县文管所。

对于仅存的“汉故兖州刺史雒阳”八字。四川省文管所通过调查后写下了“碑高200米,宽72厘米,上圆下方,呈黑色(为墨拓浸染之色)”。

       王稚子被称为东汉“循吏”,其政绩卓著。他曾在广汉太守陈宠属下担任功曹,因他以简贤选能和执法不避豪右闻名。广汉百姓纷纷传唱“王稚子,世少有。平徭役,百姓喜”的歌谣。

      王稚子双石阚属中国稀有石刻,它和神道碑,东汉循吏王涣坟,在新都的土地上经历上千年的风雨浊蚀,朝代更替和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许。只可惜,这一稀有石刻文物,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立四新”的狂热中被全部毁掉。

  • 中国民间人才网LOGO

    欢迎访问中国民间人才网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