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荣鸿琪:话说旅游——2024年春节前后由成都至腾冲旅游归来后的思考

来源:    综合作者:     2024-08-10 17:45:30    浏览量:


荣鸿琪(四川德阳)


  我今年77岁了。在青少年时,读了10多年书,下过乡又勤于写作;若按封建社会的文化等级,大概也能算是一名“秀才”了。老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何况在“人工智能、网络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只要通过手机上的“百度搜索,高德地图”查找,那些“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国际国内,古迹新闻”等等,几乎在很短时间内就可知一、二。有了这些工具,不要说是个“老秀才”,就是一个孩童,在熟练玩手机的各种游戏时,你若问他一些大、小问题,他一点手机页面也能对答入流。但在近年中偕家人多次旅游后,尤其是在今年春节期间由成都至云南腾冲旅游了7天以后,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君若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恰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22日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致辞所言:“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若说“读书”,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历来是被人看重的。自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沿袭了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之后,大多数读书人都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苦读“四书五经”,通过科举考中“秀才、进士”,即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获得功名利禄自然不在话下。即使不做官,只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能吟诗作画斯文一番,甚至能名垂千古。但若说“旅游”,在“王各治一方土,民各守一方田”的封建制度束缚下,似乎仅仅是部分文人墨客寄情山水,四方游玩,不务正业,风花雪夜之举。


  但明万历年间江苏江阴人徐霞客则不然。徐霞客即徐弘祖,他有不少名字,“霞客”只是他的“号”。他一生都在全国各地旅游。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在国内外游历甚广者众多,如:孔子周游列国,张骞凿空丝路,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但出生在“书香世家”的徐霞客在其15岁参加“童子试”不中后,从22岁出游,历时34年,直到去世。他与上述旅游者不同的是。一不靠国家资助,二无有官方使命,仅凭一家一人的财力、人力,在34年的时间内游历了全国21个省之名山大川,考察众多地方的地质、地貌,徒步5万多公里,被世人称为“千古第一旅行家”。他去世后,其后人将其旅途日记整理成有60余万字及不少图片的《徐霞客游记》一书并出版发行在国内外流传至今。然又问,今若“旅游”,当读何书?我以为《马可·波罗游记》、《徐霞客游记》、《旅行家》杂志可供挑选。《旅行家》杂志为家父荣泉源先生长期订阅,现存于我处仍有建国前后之“旧杂志”百余本。它们既是家父珍贵遗物,又是中国人一贯热爱祖国山河、热心旅游业的见证。作为其子,我在此愿将家父母与《旅行家》杂志之渊源回顾一下。家父生于上海,1926年3月16日,仅15岁,因家族关系进入位于上海的荣氏民族纺织行业“申新一厂”,做“练习生”(老板是荣德生长子荣伟仁);1934年至湖北汉口“申新四厂”做“保全技师”;1938年秋,随厂抗日迁陕,是冒着日寇炮火押车西行的“押车员”之一。后于1948年返故居江苏无锡老宅,1950年为了参加新中国建设,奉召返陕并获“公私合营新秦纺织厂副厂长”之任命书(1954年5月末省长赵寿山将军签发)。后调西安,享年96岁。逝后葬于陕西咸阳汉武帝陵侧。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本人及我们一家人从南到此,又从北到南几度迁徙,可谓“行万里路”。加之家父小少虽在无锡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创办的家族学校“无锡公益工商中学”读过几年书,但自幼即喜好在上海滩四处游玩(时其家境比较宽裕,且祖父母因种种原因对其疏于严格管教)。其成人后即订阅《旅行杂志》,几十年未曾中断。此书非孔孟儒学之“四书五经”,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朝逸事,为时之文人墨客不看重,亦不为科举之考,按传统文人观念,此杂志仅是“闲书杂谈”而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家父故乡无锡为“中国工商摇篮”。族人一向精于工商,疏于孔孟。加之家母(湖北汉口人,读了小学4年级书,1933年进入汉口“申新四厂”时仅14岁,做“养成工”,在“粗纱车间”)一生虽识字,但远谈不上读书、写作。及至我们这一代,生活之路坎坷,每人均历两三地生活,经过起伏岁月,如今均至晚年;务工务农能力不强,经商更差,好在均有些文化——多数是“理工科”大学生。我本人学的“文科”,又不揣冒昧勤于写作,一年中常在宅中书桌边。子女们关心我们,带我们到甘肃远游,有游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文发表。今年春节至腾冲畅游七日,观感甚多。归后思之,简记如下: 



       一、 边关与边贸    

       (1)西南长城

       在抵抗外族入侵的历史遗址中,中国北方之“万里长城”名扬全世界。在震惊世界的“八年抗战”中,我国云南军民和全国其他地方的民众一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国上下(包括家父母所在的民族工业企业申新公司广大员工)“每个人都被迫地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距那时过了80多年,2024年春节期间,我偕家人由四川成都乘飞机至云南腾冲,第一个观感就是位于这个边陲小城(县级市)的机场名称——“驼峰机场”。这个机场是国内唯一以其航线名命的机场。“驼峰航线”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是中国与国际友好国家、友好人士命运与共的“生命线”。从1942年至1945年7月31日计4年间,以美国陈纳德将军为首的“飞虎队”在这条航线上,一日三架次从腾冲等国内机场至印度“阿萨姆邦”机场往返飞行,经过中国西南的“高黎贡山”、“横断山脉”、“西马拉雅山脉”,运送了大批援华物资和人员。飞机在高峰山口之间飞行,十分凶险。因气候多变,飞机颠簸,前后有近600架飞机坠毁,超过3000人(其中国际友人2200人)牺牲,为中国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云南,抗日战争初期,为了赶修“驼峰”等军用机场和举世闻名的“滇缅公路”,在省主席龙云、卢汉等爱国将领的领导下,包括妇女、老人在内的150万各族民工带上干粮及简易的工具日夜劳作,誓死抗战,真正是“发出了最后的吼声!” 



  在滇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内,我一进门就被一座巨型雕塑所震撼——只见三个代表人物的雕像扑面而来——一个代表中国军人,一个代表云南民众,一个代表国际友人。他们昂首挺胸,肩并着肩,同仇敌忾,表情中充满了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雕塑背景是挂着1000多顶当年实战中战士钢盔,上面有弹痕与血迹,甚至有被炮火打破的大洞、碎片。馆内游人如潮,气氛庄严肃穆,表明了从全国各地至此游客对云南的“西南长城”崇敬之情。滇军在抗日战争中,外有参加远征军出国,内有48万人参加了包括“台儿庄”战役在内的多次会战,英勇顽强。无一支部队叛逃,计有20万人牺牲。在腾冲,我们看到了“满门忠烈”之“寸家”,看到了镇守边关的“总兵府(总兵张松林系江苏淮安人)”。看到了大量的实物、雕像、照片及人物事迹介绍。事实充分说明:腾冲既是中国战略后方之一,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前线之一。



  (2)古道老宅

  在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如:“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填四川”、“抗日西迁尤其是宜昌大撤退”,形成了“秦蜀古道(蜀道)”、“茶马古道”、“(陆海)丝绸之路”,留下了多少兴衰成败、悲欢离合、思念故土、衣锦还乡的动人故事和保存至今的老宅(如山西、陕西的大院、徽商浙商的民居)。今年春节旅游,我有幸在腾冲“和顺”、“绮罗”两古镇中看到了几处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宅”。腾冲有一句老话:“穷走夷方急走厂”,意思是当地人到了贫穷无助时,为了谋生,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到夷方即国外,尤其是缅甸从事边贸。以中方特产换缅方之玉石翡翠。当年在“滇缅公路”未出现的明清两朝,腾冲人靠人背马驮,越崇山峻岭、原始森林,风餐露宿,世代经营,留下了至今仍可辨析的西南古道。二是进入“边贸”交易的物品加工即“工艺美术厂”,涌现出一批玉石、翡翠加工雕刻的能工巧匠。腾冲本地有三宝——藤药、藤编、藤宣纸及高山茶,还有鲜花及制品可与缅方交易。当然,在交易中也用到了中缅两国的货币,促进西南金融业发展。在两古镇中因边贸而形成的大户,在镇上修起了较大的老宅——如绮罗的“李家大院子”、和顺的“寸家老宅”,经历几百年朝代变革,今日来看:相对而言,保存的还算完好。我在富商李先和先生(1852——1918)所修之绮罗老宅中看到了他是“旅缅滇人”在缅甸建筑寺庙第一人(该寺庙现为缅甸国家级保护文物),又看到其在老宅中设立的祖先牌位——“宗功祖德  陇西李氏历代宗亲位  春露秋霜”。听导游介绍:他7岁随父“走夷方”,父逝后,14岁去曼得勒学徒,勤勉努力,广结善缘。终衣锦还乡,修宅教子。我在腾冲还抄了一首诗——“行云腾越——腾冲人大多是戍边军人和移民的后裔。《腾冲人》:其实我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乔山飘来的蒲公英的后代(比如我,陕西凤翔,一个我们从未到过的地方,是我们家族的故乡)。初到腾冲的先民,大多是向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汉子。他们或从秦汉,或从唐宋元明,一批,一批,山一程,水一程的走来。结营而居,用剑扫风烟;使一些故事气壮山河,其中的几颗名字没有完全风化尘埃;而是在腾越的雨露里,腾出兰桂,慢慢长出村庄。之后,又一些村庄如五月的竹笋,从大地上冒出。”(诗中之标点是我加的)。腾冲地处边关,守关兴边,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是一个英雄的城市,一个开拓的城市,一个值得国内外民众关注的城市。    




  二、融合与发展    

  (1)旅游促进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与提升    

  云南腾冲有着25个民族;从地域文化种类来看,腾冲至少有9种特色文化——“茶马文化、侨乡文化、翡翠文化、抗战文化、马帮文化、宣纸文化、家国文化、火山与温泉文化(地质文化)、皮影文化”。多种少数民族与来自祖国东南西北的汉族,多种地域文化与汉儒传统文化在腾冲这个边陲小城长期交流中融合,形成了一种使八方游客尤其是第一次来之游客感到既熟悉又新奇,既和谐又包容,既适应又神怡。腾冲全市人口为69.4万。工业企业少,环境污染小,机场不大,目前尚无“高铁”通中原。腾冲临近之芒市,既有高达76米的大金塔,大银塔。又有傣族宫殿。腾冲市有保留着原始图腾之佤族村寨,还有身着各种服饰的民族歌舞表演。在七天游中,我们吃过的有特色的饮食种类很多,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糯米饭(八宝饭、年夜饭),我一看,腾冲的年夜饭和我家传统的“年夜饭”大同小异——“同”是以碗装米蒸,内有“八宝(红枣、葡萄干、山楂干之类)”,“异”是碗小、面无“字”,且有甜、咸两味。而我家的“年夜饭”是什么样呢?我借助我的侄女荣繁的文章在此表述一番:



 “我们到爷爷奶奶家过年,记得奶奶最会给我们做好吃的东西,八宝饭就是奶奶亲手教我做的,她说:八宝饭不仅好吃,还有许多好的寓意在里面,在年夜饭里是最重要的一道菜,它通常是在年三十的午夜十二点端上桌子,代表我们全家人一年里都有丰富的吃的,不仅今年有,下一年还有,因为这个八宝饭一定会吃到十二点以后。奶奶告诉我要想做出最好吃的八宝饭,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材料也需要准备的足够丰富,在以前物资匮乏的年代,许多食材,都是奶奶存了一年的。首先,在碗底先抹一层猪油,然后在上面用各色果脯摆成漂亮的图案和‘福禄寿喜’字,之后铺上拌了猪油和白糖的糯米蒸饭,在中间留个窝,放上用猪油炒过的红豆沙,经过蒸锅里的多次蒸制,吃的时候,倒扣在平盘子上,真是漂亮极了。如果再在上面浇一层用甜桂花熬的薄芡汁,真是晶莹剔透,甜香糯软,美味无比的美食。”

  这段表述是当时在旅美(底特律市)的我的侄女荣繁所写,时间是2014年。文中的“爷爷奶奶”即家父、家母。他们已分别于2002年、2006年去世。我们这一家人代代迁徒,越分越散。每到一地,固然赏新,难免忆旧;固然开阔,难免思远。但又必须与当地文化融合。我们和腾冲人一样,如蒲公英的种子飘向各地又在各地生根开花,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呀!    

  (2)旅游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与民生

  从“旅游业”的专业角度来分析,腾冲有发展旅游业面临的“边、散、小、浅”几方面的劣势——①边处西南边陲,比较偏远。至今腾冲尚无“高铁”、“地铁”,相对而言,游客至此耗资、耗时较多。②当地民族甚多,文化丰富,但散于边寨,各朝各代。要整理、挖掘、表达出来难度很大。③城市规模较小。即使有几个古镇也在一、二天内可游完。④历史上的名人逸事虽多,大都在元、明、清几朝之中,民国及新中国亦有但不多。工业、农业不发达。与世界各国之交往除了东南亚几国外也不太多,不是海港江边,不是宫城(古都),不是经济繁华地,也不是“革命老区”。但是这些“劣势”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成为“优势”。①“边关、边贸”游极有独特优势。如前文所述:边关就“西南长城”,边贸遗址就是“古道老宅”,这就形成了游客到此的两大“看点”。正因为地理位置“边”,当地政府组织人员通过艰辛努力,深入村寨,遍查古籍,把其中的人文历史挖掘出来,与山水、特产等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了在旅游市场上人无我有的竞争优势。②“散、乱”两方面劣势一如前文所述:九种文化星星点点,民族多样人数不多,但整理出来连点成线又保存各自本色,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地域文化。在一个仅有69.4万人,幅员面积仅有5845平方公里的小市中,这种地域文化就会集中起来。

  在公元1640年前后,距今384年前,明朝人徐霞客旅行至腾冲,住了5天7夜,写下了《游记》曰:“《绮罗志》作突罗,真村颐盛。西倚来风山,南瞰水屋山,当两山夹凑间。竹树扶疏。田壑又纤错,亦一幽境。是夜宿李君家”。抚今思昔,我深感:“读书为旅游之基,旅游为读书之补。”即如大诗人李白,若不游“蜀道”,又博古通今(当时实景),无论他有多少浪漫豪情,断难有大作《蜀道难》。如杜甫经“安史之乱”,颠沛流离,深思细想,方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等佳作。再如王维“使至塞上”,在西北“大漠”中方悟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千古绝唱。……。同时,各处景观、名胜,一经文人墨客游历吟咏、题诗、作画后,又为之增色添彩。可谓“景引诗文,诗文妆景”,“江山如画,画中有诗。” 

    ……。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赤橙黄绿青兰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