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河远上白云间——由四川成都至甘肃的游记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10-13 21:34:13    浏览量:


荣鸿琪(半秦人)




         
作为一名祖籍江南又已在蜀地生活了40余年的老年人,我为什么会对黄河流域尤其是秦地特别眷恋并自命为“半秦人”呢?说来话长,1950年秋,年仅3岁的我随父母从长江流域江苏无锡返回于黄河上游的陕西宝鸡十里铺的抗日西迁企业——荣氏“申新纱厂(四厂)”。虽说到了北方,但于由于长期在工厂生活区“长乐塬”生活,我少年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祖籍的习惯,对于黄河流域的山川地貌及乡村的苍凉、辽阔状况知之甚少。直到在西安上了中学,读到了唐诗《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刃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又在上世纪60年代听到了激越人心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心中才油然产生了一种对黄河之源远流长,惊涛骇浪的向往。但我年青时仅到过黄河支流之一的渭河。一直到了今年10月,才第一次漫步在甘肃省兰州市区内的黄河岸边——此时我已76岁矣!回顾人生,命运的驱使让我幼时由苏入陕,成年后(21岁)下乡到邻近甘肃省的“陇县”;34岁又由陕入川,至今40余年。在这40年中,我经过长江,也看到过贯穿欧洲六国的“多瑙河”,但心中的母亲河 “黄河”却一直未见——李白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因此,当我历经人生坎坷之后亲眼看到“水色泛黄”的这“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时刻,胸中沉积了几十年的向往激情一下子涌了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今天我看到了。



       一、在万米高空中我看到了如大海波涛翻卷的朵朵白云

       2023年10月1日上午,我们一家人乘飞机由成都至兰州。当飞机冲上万米高空时,我看到了如大海波涛翻卷的白云,心中不禁回想起一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流行的歌——《我爱祖国的蓝天》——“……,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白云在天上,我如今已在“云层”之上;由陕入川40余年,如今又要看到秦地山川。……,尽管这里的山呈黄红色,绿色的植被稀少;尽管这里的路九曲十八弯,深黄色的河水流动似乎很缓慢(并不象秦晋交界“壶口瀑布”那样奔腾咆哮);路边红艳艳的山花,还有偶尔看到包着各式头巾(白帽)的“东乡族”(回族)男女,使我感到:这里和我在“八百里秦川”与“天府之国”的生活环境已经迵然不同。我长于陕西即古秦地,如今来到“秦”之发源地甘肃,既感亲切,又感新奇。10月1日晚,我们一家人住进了距兰州市不远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黄河明珠国际酒店”,品尝到了“小米鱼粥”、“手抓羊肉”、“黄河蜜”、“兰州拉面”等清真美食;游览了“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景区(山川间黄河中有游艇疾驰,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古道枢纽,遗存着留下来历朝历代的洞窟石刻);在“洮黄两河”汇集处登高望远,我看到了在重重山谷间两种不同颜色(黄白)之水由界限分明到汇合成一体的奇观……。归结这些观感,我心中浮动出两个字:“融合”。在这里,中华多种民族、多类地域、多种文化、多样山水同时存在,又不断融合。“水流千里归大海”,“日月山川在人间。”在辽阔的黄河流域尤其是祖国大西北陕、甘、宁、青、新5省有相似的景观与文化,而我从记事起就在黄河流域生长——这里就是我“半秦人”日思夜想的故乡啊!我的大姐曾在甘肃嘉峪关工作多年,我的二姐夫原籍是甘肃天水,我的弟弟曾四次到甘肃兰州游览,我父母所在的“申新纱厂(荣氏民族企业)面粉厂”迁陕后亦在天水开过分厂且有一定规模。大西北天高云淡,白云下面是锦绣河山。我及我的一家早已植根在西北黄土之中。1968年深秋我下乡在陕甘交界之陇县,虽已是55年前之事,但当年当地贫苦的父老乡亲们待我这个“狗崽子”,确有至今难以忘怀的关心、怜惜之情。我虽因在“10年内乱”中命运驱使下远走他乡,后又中年丧妻;我的兄弟姐妹四散于6省市,各自谋生。但自己在晚年终于又来到了大西北的黄土地上。眼望天上白云翻腾,地上黄河奔流;回想前半生坎坷,终能在蜀地生根开花,事业与家庭稍稍起色。欣逢盛世,如今在子女的帮助下能够至甘肃等地旅游,途中所见、所感与数十年前的“知青”生活大不相同。虽然“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但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定,旅游业兴盛,国人老老少少欢欣。祖国能发展到今天,我及家人能够有今天的好日子,不容易呀!回忆自己所走过的人生路,悠悠岁月,“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今日已到余生,再能游览黄河之滨几回呢?时过境迁,我今日再也见不到长眠于汉武帝陵侧之父母亲大人;再也难与已散于各地的兄弟姐妹、亲友同学团聚一堂;远在深圳定居的善良的二姐已亡四年。抚今思昔,可谓“百感交集,一言难尽”。然而无论如何,我在同龄人中,还算在恢复高考中31岁了能侥幸入学,在拨乱返正中家父能平反,在改革开放中自己入党提干,在重组家庭后我又子孙绵延,生活幸福,……;在退休后仍有数十万字的各种作品在媒体上发表。前后对比,我怎能无动于衷?出蜀至西北一游,又怎能不思前想后?今天来之不易呀!



       二、在“水墨丹霞”地质公园中,我看到了大自然神功鬼斧造出的“七彩群山”。

       在甘肃张掖地区和兰州辖永登县境内有大片的“丹霞地貌”,山川有自然天成的“赤、橙、黄、绿”等七种彩色。我在此次游览之前虽已从书上知此地貌,但身临其境,还是感到十分震撼。“看吧!千山万壑,好似彩带妆成;巍巍群山,形成水墨丹青”。江山如画。谁说大西北黄土高坡只是一片荒凉?我心中突然想起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两句诗:“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在甘肃,天上有雨后彩虹,“云中仙子”;地上有“丹霞地貌”,“飞天彩绘”。甘肃大剧院连年上演的大型歌舞剧《丝路花雨》已经红遍海内外。剧中的女主人公是“反弹琵琶”,身披彩带在天地间翩翩起舞的“英娘”。她已经成了甘肃的“七仙女”、“刘三姐”。……。在永登县景区游览那天早晨,正当我浮想联翩时,一阵西北风夹着细雨吹来,10月初的西北天已经有些凉了。但是这一阵风又促使我追问自己:“假如不是有风化作用的塑造,甘肃等地的山川能够呈现如此美丽的丹霞地貌吗?为什么风和湿润江南的雁荡山、蜀中的峨眉山尽管千姿百态,却无此地貌呢?”常言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那是在水的作用下,历经亿万年侵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而“丹霞地貌”则是千万年“风”化所形成的。不经风雨,天上没有彩虹;不经风雨,两种令人惊叹的地貌也不会形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西北好,天地有奇观。人也是一样,不经风雨,就见不到世面。我及我的父辈都是经过几省、几市迁徙的人,从长江流域走到黄河流域,又从大西北走到大西南。开始总觉得人生坎坷,期望安定生活;渐渐地从坎坷人生中又体味到另一种滋味,那就是天无绝人之路。人在困境中,只要辩明方向,坚持走下去,一路风雨一路风景,人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阔。




       三、在甘肃省博物馆和敦煌博物馆中,我看到了黄河中上游流域的历史和前景。

     “花开敦煌,绽放世界”;大美甘肃,放眼未来。在子女们周到地安排下,我除了现场游览了一些景点,还参观了位于省会城市兰州的两个博物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敦煌博物馆中,我们看到了金碧辉煌的经变画,与崖壁等高的巨佛像,满壁风动的飞天女,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洞窟里的盛世大唐。大宛的宝马,波斯的箜篌与银币,龟兹的胡旋舞……。在丝绸之路开通后的千年时光里,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和当时中国重要的口岸城市,满目流转的,是中国、印度、中亚、西亚等不同系统的文化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在省博物馆,我看到了古人类化石,恐龙化石和“黄河象化石”等等,了解到在久远的年代中,黄河边上的甘肃有水泽森林,气候也不似今日之干旱少`雨。在历史的长河中,陕甘本为一省。甘肃近年来“秦公大墓”出土的各种文物证明:秦之先辈在甘,东西文化尤其是种种教派融合始于甘而盛于陕。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固然在汉唐王朝兴盛,但“歌从黄河来”,其在文化、经济方面的兴盛离不开祖国各地尤其是甘肃之文化经济的铺垫与传承,陕甘两省相依相存。今天,我们在建设“关中城市群”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进中,陕西尤其是西安作为“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必然要向甘肃延伸——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群”和“路”了。再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李白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的角度是“黄河”顺势而下,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王之涣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刃万重山”。他的角度是观察“黄河”由流探源,山河高远,源远流长。在李白笔下,“黄河”、“蜀道”等景观都显得气象万千(以“气象”胜)。在王之涣笔下,“黄河”、“羌笛”等景观都显得意境深远(以“意境”胜)。李白写“黄河”与王之涣写“黄河”相辅相成,各有千秋,上下呼应。历史长河的变迁也是如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大自然中,万事万物不会逆势而行。但按人的认识论而言“水有源,树有根”,世人唯有温故而知新,传承而前行。在近年来沿海、南方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格局中,黄河流域城乡已渐渐成为“低处”。但这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劳动力队伍强大,又是国家战略中的大后方与中国共产党革命老区众多之地,势必会吸引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不断转移与流入,与祖国东部、长江经济带相互呼应、协调发展。因此,我预计,在“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中,“西部大开发”战略必然借“城市群”和“陆上一带一路”两大战略部署继续稳步加快推进。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陕、甘两省近年来也确实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文坛上陕甘作家称雄,影视戏曲的“西北风”阵阵。如今,“羌笛已不怨杨柳,春风越过玉门关。”甘肃的各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已引起国际文化旅游机构关注。关于“黄河之源”、“西部风、光电源”、“丝路之源”的三大探索已渐成热潮,此次我由川至陇,眼见来自江浙、中南、西南之地一批又一批游客在价格相对便宜、保护相对完好的大西北自然与人文景点寻踪探幽,而位于兰州市以及临夏(州)的酒店、机场、公路及景点服务设施也在加快建设。由此可见,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已得天时,占地利,有人和,极有可能后来居上。




       黄河作为联结中华各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彦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由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全长约5864公里,流域面积为79.5万平方公里。从发源地至内蒙古河口镇为其上游,至河南桃花峪为其中游。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里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开辟了中国连接欧亚大路、交汇东西方文明的陆上“丝绸之路”。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论述指引下,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已成为不可抗拒之势。我作为在黄土地上长大的伟大的祖国儿子,在赴甘旅游期间,数次漫步在黄河岸边,联想起父辈在1938年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西迁创业历史,心中涌起那首如同中华民族誓言一般的歌——《我们是黄河泰山》——“我漫步黄河岸边,……。祖先的历史像黄河一样万古奔流,载着多少辛酸多少愤怒多少苦难。黄河向我呼唤,怎能愧对祖先,……。我们就是黄河,我们就是泰山。我们就是黄河泰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附:《荣鸿琪咏“西行者”(外一首)》

西行者

唱出了《走西口》的难,

量过了戈壁滩的宽,

探明了长江、黄河的源,

登上了青藏高原的山。


张骞开拓“丝绸路”,

苏武牧羊持节还,

“马踏飞燕”卫青勇,

玄装取经出长安。


抗日“西迁”卢作孚,

还有“申新”汉入陕;

西部放歌“南泥湾”,

“好人好马”上三线。

……

“坚毅”、“勇敢”、“点赞”,

代代西行者相传!

……

“一江春水向东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

  【作者自我简介:荣鸿琪,网名“半秦人”。76岁,祖籍江苏无锡荣巷,抗日西迁民族企业“申新四厂”老员工荣泉源、张培颖之子。外公张崧生曾任早期“汉冶萍”公司萍乡煤矿总务处处长。生长于陕西关中地区。1980 年从陕西财经学院毕业后由陕入川。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德阳市中心支行退休干部,中共党员。】





  • 中国民间人才网LOGO

    欢迎访问中国民间人才网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