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编前语:2025年6月中旬,犍为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犍为县农业农村局等,组织相关专家对骨山茶业有限公司“芬芳经济”产业发展进行了调研。调查组深入到企业加工园区,茶叶种植基地了解情况,听取了公司负责人创业发展情况,取得的初步成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十五五”期的打算介绍等,特形成此报告。以求为各级领导指导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为农村创业青年提供可借鉴的做法与思路。
在犍为县的云雾山间,“中国茉莉之乡”“中国茶乡”的沃土上,一片承载着“川茶振兴”使命的绿叶正焕发蓬勃生机。四川龙骨山茶业有限公司自2014年创立以来,胸怀“让世界品味犍为芬芳”的使命,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农业农村局、县老科协等的长期支持和帮助下,公司从最初流传2000亩荒山荒坡开垦起步,到建成生态有机茶园,“十年铸一剑”,发展成为集种植、研发、加工、营销、出口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构建起了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品牌营销、“新茶饮”研发的现代化茶产业体系。打造的“龙骨山茶”品牌不仅成为“犍为茉莉茶”的“金字”品牌,更代表着中国“新茶饮”供应链的标杆力量,在推动川茶国际化与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该企业在这十年发展中生产的茶叶产品,获2025年第14届四川国际茶博会 “特别金奖”(茉莉花茶产品);第九届亚太茶茗大奖赛“茉莉花茶”获特别金奖;第十届亚太茶茗大奖赛“金玉高山绿茶”获特别金奖;第十五届天府名茶大赛“茉莉红茶”获特别金奖。企业曾获乐山市乡村振兴贡献奖(2024年);四川省优秀茶叶企业,四川省川茶岀川领军企业,乐山市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单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司创新的《茶道生态种植管理系统V1.0》(原始取得,全部权利)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1-2016/IS09001:2015标准认证等。该公司集以上成果和荣誉于一体,己成为犍为县茶产业行业领军者。
一、四川龙骨山茶业的根基与核心区位优势
犍为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岷江下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2′35"~104°11′48";北纬29°01′02"~29°27′47",属亚热带湿润气区。四川龙骨山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骨山茶业”)由返乡创业青年胡先军创立于2014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该公司茶园位于犍为县芭沟镇,胡先军就出生于此地。公司锚定犍为县作为“中国茉莉之乡”“中国茶乡”“国际花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资源禀赋,将核心茶园基地布局于北纬29°黄金产茶带——犍为县芭沟镇黄家山村、泉水村等区域。地处大凉山余脉马边帚状地质结构带—马庙坪状低山峡谷黄沙泥区。地层分布以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为主,发育成的土壤酸性~微酸性为主,土层较厚,氮、磷、钾养分及多种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茶园海拔高度集中于600-1000米云雾山中,年均温17.5℃,年降雨量1100多毫米,年日照980小时左右。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培育出了“鲜活灵动、原生态”的高山云雾茶。
二、坚持绿色生态,从有机茶到“芬芳经济”协同发展
四川龙骨山茶业坚持以绿色、生态发展为抓手,采用公司+基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联农、带农、服务农民的思路,促进了有机茶园标准化建设,茉莉花、栀子花种植协同发展。形成了“茶为本、花为韵”的复合型栽培模式。
(一)规范化建园生态化种植,建设有机茶园基地。依据《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NY/5197-2002)和《生态茶园建设指南》(NY/T3934-2021)要求,通过土地流转,规范化改造整理,建成标准化的茶园核心区2500亩,辐射带动了芭沟镇周边村、石溪镇等镇村农户发展茶园近5万亩,形成规模化种植集群。基地严格按有机茶园、生态茶园建设要求,实施有机种植模式。全程人工除草,以菜籽油饼等有机肥替代化肥。采用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物理措施综合防控病虫害,建立物联网虫情测报系统,采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绿色防控技术。2025年建成经认证的有机茶基地面积2000余亩。
(二)“芬芳经济”协同发展。以“一芽赋振兴,双花竟芬芳”协同发展的思路,建成1000亩茉莉花与栀子花优质、高效示范基地。创新“茶、花间作”模式,利用茶树与桅子花、苿莉花的生态互补性提升土地效益,实现“春采茶、夏收花”的生产模式。这一模式支撑了犍为县“栀子花茶”为全国“新茶饮”提供了70%”的原料,奠定了犍为县“芬芳经济”的产业基石。
(三)联农带农,推行村、企联盟,多村融合模式。即企业与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形成产业发展联盟,并整合黄家山村、泉水村等资源,明确各方责、权、利。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要求、统一培训指导、统一收购产品”的“四统一”,激发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企业创业十年来累计培训茶农、花农及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骨干人员5000余人次,吸纳脱贫户稳定就业近100余人。实现村民年人均增收3.8万元,高于全县农村人均收入1.3万元以上。十年来发放工资超7000万元。泉水村依托该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万元以上,荒山荒坡真正蜕变成了“金山银山”。
三、发展智能化加工,从传统制茶到“新茶饮”供应链中枢
该公司投入亿元资金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加工体系,推动茶叶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化。
(一)加工产能规模。坚持以市场导向,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拓展国内外市场为举措,建成1.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配置智能化“新式茶饮”原料生产线2条,名优茶生产线2条。涵盖绿茶、红茶、茉莉花茶、栀子花茶、白茶、普洱茶等品类。年加工茶叶鲜叶能力达2500吨。配套建设10吨级茶叶冷藏中心,采用“低温锁鲜”技术延长风味保存期,年处理精选茶品10余吨。
(二)精深加工方向。传统茶类精品化,传承“犍为茉莉花茶”非遗窨制工艺,开发“龙骨山茉莉雪芽”“栀香红茶”等系列拳头产品,以单品突破赢获市场认可和消费者喜受。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科技支撑,条件成熟时研发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定向加工及智能化提取关键技术,提高茶叶的综合利用效能。为四川省打造千亿茶产业贡献力量。
(三)新茶饮定制化。设立ODM(原创设计制造)专项创新团队,为国内新茶饮一线品牌提供茶底配方研发与原料供应,服务门店超5万家,占国内栀子花茶类“新茶饮”原料市场份额30%。
四川龙骨山茶业2025年加工产能计划表一:
四、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体系,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一)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福建宁德师范学院茶学系建立联合实验室,由博导蔡烈伟教授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协同西南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共建“犍为花茶工程技术中心”,聚焦花香物质萃取与风味标准化研究。研发团队涵盖茶学、食品工程、生物化学、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等专家12人。其中高级专家5人以上。
(二)新茶饮研发目标。突破栀子花留香技术瓶颈,开发出“夏日栀语”“栀香乌龙”等专利茶底,解决花茶分离的技术难题,实现“茶中有花香,杯中见花形”的体验升级。
(三)首创“复合香型”茶底配方。将茉莉花与栀子花香气协同融合,为“头部奶茶”品牌定制“双花四季春”等爆款产品提供原料。
(四)建立风味数字化标准库。对茶叶、栀子花中的芳香物质进行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定量分析,实现产品批次稳定性控制。
〔五〕加强适制“栀子花茶”栀子花品种的选育。选择适制“栀子花茶”的优良品种,加强“栀子花”品种的选育、认证工作。
(六)技术创新突破。获1项发明专利(一种栀香清茶及其制作工艺)、10项实用新型专利(栀子花窨制设备、茶叶萎凋控制系统等)、5项软件著作权;研究科技项目“鲜花萃取技术在茶饮中的应用”,2026年计划建成国内首条低温鲜花萃取生产示范线,实现芳香物质精准量化提取。
五、市场拓展与出口贸易,从北纬29°茶园到全球市场
四川龙骨山茶业有限公司将实施“双轮驱动”市场战略,同步深耕国内与国际渠道。
(一)国内多渠道布局。一是B2B供应网络。即企业间通过数字化平台与技术构建协同化供应链体系。整合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实现生产、采购、分销等环节高效协作与资源优化配置。其核心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打破传统供应链的线性结构,形成多边实时交互的网络生态化。并与各“头部品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年供应新茶饮原料2000吨,成为多家“头部品牌”的核心供应商。二是线下零售体系。入驻至诚恒泰、华致名酒库、1919酒类直供等1500余家连锁门店,覆盖全国20余省份。三是线上新零售矩阵。通过抖音直播带货、微信小程序商城构建直销体系,2024年线上营收突破1500万元。与四川航空、中国电信等企业合作定制礼品茶,年订单额超800万元。
(二)国际化战略推进。一是完成5500亩茶、花种植基地海关出口备案,取得ISO9001、ISO22000、HACCP、FDA、HALA、中国有机等认证,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控体系。二是主攻东南亚市场。与马来西亚、泰国客商签订年出口订单5000万元,产品涵盖茉莉花茶、栀子花茶等。三是启动欧美市场准入布局。开展欧盟有机认证、美国FDA注册,计划设立海外仓,服务中国茶饮品牌出海供应链需求。
六、品牌建设,犍为茶产业发展的标杆旗帜
公司以品牌为核心资产,通过文化赋能提升产品溢价。以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发展战略,打造知名品牌、培育精品品牌。
(一)主品牌“龙骨山茶”。定位高山生态茶,涵盖绿茶、红茶、花茶三大系列,主打“北纬29°云雾茶”地域标识。
(二)子品牌“桃气哆哆”。聚焦水果深加工,开发樱桃果酒等衍生品。
(三)区域公共品牌“犍为茉莉茶”。作为地理标志产业联盟发起单位,助力推动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并致力于农产品“精品培育”。
七、社会贡献与乡村振兴,“芬芳经济”富一方百姓
四川龙骨山茶业有限公司践行“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发展理念,将企业成长深度融入地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
(一)就业带动成效。常年提供采茶、加工岗位500个,季节性用工(采茶、采花、园区管理)超3.0万人次。其中吸纳大学生就业80名,解决了农村留守中老年人就地、就近务工增收。
(二)惠农创新模式。一是“园中园”合作模式。在泉水村建设400亩水晶樱桃集体经济园,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公司无偿提供种苗、技术,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20万元/年。二是茶文旅融合增收。举办“龙骨山茶文化旅游季”“水晶樱桃采摘节”等活动,年均吸引游客20万人次,带动农家乐、民宿等收入增长。三是乡村基础设施共建。修建蓄水池,解决200余户村民饮水难。企业捐赠价值16万元桶装水保障干旱期群众饮用水。四是县政协在园区设立“胡先军委员工作室”,通过“有事来协商”机制,解决产业道路、灌溉设施等民生问题27项。
八、未来发展,构建200亿级“芬芳经济”产业园
在犍为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县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坚特科学化、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发展。在“十五五”时期,公司锚定全球“新茶饮”供应链领导者目标,启动“三维战略”升级。 注重产品差异维,成本维,价格维的利用和综合协调。
(一)产业链升级工程。投资1.2亿元建设智慧工厂,新增数字化、智能化窨花生产线2条、萃取设备5套,2026年新茶饮销售目标突破1.5亿元;结合县政府“犍为栀香花茶孵化园”建设 ,吸引产业链企业集聚,打造全国“新茶饮”原料中枢。
(二)全球化市场布局。在马来西亚设立分销中心,覆盖东南亚市场;与中欧班列(成渝)运营方合作开通茶叶专列,2027年出口目标2亿元;建设国际茶饮研发中心,开发符合欧美口味的冷萃茶、香草茶、香料茶产品等。
(三)可持续发展体系。一是生态维度。推广“茶-花-林”生态有机复合种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二是人才维度。设立“新农人基金”,培训电商运营、新茶饮研发、拼配师等高水平技能性人才。三是文化维度:申报“栀子花茶”非遗项目,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
“一叶载道,香传寰宇”。四川龙骨山茶业有限公司的十年历程,是当代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从深山中的一片片油油葱葱的茶园,到服务全球5万家门店的供应链中枢;从传统制茶技艺的坚守,到智能化鲜花萃取技术的创新;从带动茶农增收,到引领一个县域的“芬芳经济”崛起。
正如公司创始人胡先军所言:“茶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对话”。龙骨山茶业正以科技之力重构这份对话,让犍为的茉莉香韵飘向世界每一个角落。当马来西亚的咖啡馆飘起犍为“栀子乌龙”的香气,当巴黎的茶客品鉴来自芭沟镇的“茉莉雪芽”,这片北纬29°的绿叶,已然成为中国茶文化出海的芬芳使者。
胡先军,一个在外地做商贸小有成就的四十岁刚出头的返乡创业青年,乐山市第八届人代会代表、犍为县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常委, 心系家乡故土,在乡村振兴中致力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他胸怀“让世界品味犍为芬芳”的使命,带领团队成员团结拼博,攻坚克难,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已企业的发展之路。“十年铸一剑”的创业实践证明,思路决定出路,政策支撑,依靠科技,产业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建立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支柱”是发展的保障;联农、带农机制体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注重市场信息,构建协同的供应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化、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要求。胡先军的创业经验与模式,值得广大农村创业者们参考。
“梦虽远,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在创新创业的路上,付出是艰辛的,收获是喜悦的。在今后发展中,只要发挥团队攻坚克难,团结奋斗,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因企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北纬29°“龙骨山茶”末来可期!(犍为县老科协)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