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古人云: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对小孩的教育是一门科学的艺术。然而一些年轻的家长,看见孩子犯了点错误,就心焦抱怨,不分场合,不分地点,大庭广众之下,或大声呵斥,甚至出手打人。
殊不知,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第一严重的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第二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以烂为烂,于孩子成长极为不利。
春秋时期,孔子曾言"不迁怒,不贰过",这简单的六个字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探索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这一永恒命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如同清晨的露珠,既珍贵又脆弱。当父母在公共场合大声呵斥孩子时,这种伤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它不仅会立即在孩子心中留下伤痕,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人格发展。
自尊的堡垒一旦坍塌,重建之路将漫长而艰难。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指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石。北宋大儒程颢教育子弟时"未尝严词厉色,但正容温语,使人感悟",这种教育方式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训蒙大意》中强调"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提醒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当孩子处于恐惧或羞愧状态时,大脑中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活动会受到抑制,这意味着在公共场合的责骂不仅无法达到教育效果,反而会阻碍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
教育的智慧在于将"规过"转化为成长的契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诘问法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这种启发式教育至今仍被奉为圭臬。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主张让孩子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具体而言,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可采用"三步引导法":首先,以平静的态度将孩子带到私密空间;其次,用描述性语言指出问题行为,如"我看到你把玩具扔到了地上";最后,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案。这种方法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又培养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采用这种教育方式的孩子,其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交技能明显优于经常被当众批评的同龄人。
正向激励的魔力远超负面惩罚。清代教育家颜元在《存学编》中记载:"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现代积极心理学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当人们感受到被认可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不仅能带来愉悦感,还能增强学习动机。以色列教育实践中的"优点记录簿"方法值得借鉴——家长每天记录孩子的三个优点,并在晚餐时与全家分享。一位实践此方法的母亲感慨:"当我开始关注女儿做得好的事情时,不仅她的行为改善了,我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数据表明,长期接受正向激励的孩子,其自我效能感和抗挫折能力显著提高。
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边回望,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爱",从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环境"到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演变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而我们要说:"多一份教育的理解,就少一颗受伤的心灵。"
当夕阳西下,看着孩子们在公园里嬉戏的身影,我们不禁思考:今日我们给予孩子的,是束缚其翅膀的锁链,还是助其翱翔的和风?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许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指明方向,又保全尊严;既纠正错误,又呵护心灵。在这条没有终点的教育之路上,愿每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明灯,而非阴影。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