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王小荣(宜宾)
在南溪区境内的马家、大坪、林丰(原来的蟠龙)、大观的云台、仙临的红岩等几处山区,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传说之地,同时也是风景宜人的值得游玩的地方。2016年春,与几位朋友在一起外出游玩时,谈起南溪风物人情,地名掌故,偶得两句,“仙临上红岩寻帝踪,大观登云台觅禅踪”。这里,就从这偶得的两句谈起,先说一说仙临的红岩。
仙临红岩小景 王小荣摄
仙临镇的红岩景区,平均海拨560米,地势险要,宋时就是当时抗击元兵的前哨。解放初山上还有土匪,在剿匪时有解放军战士被土匪杀害,留下“就义场”这个地名,至今山上还留当年的堡垒遗迹。这里还是宗教盛行的场地,有学佛寺、红庙子、玉尊殿等寺庙,解放前,每年观音生日都举行庙会,吸引了来自富顺、南溪等地的信男信女,这些寺庙直到上世纪“破四旧”时才被彻底毁坏。
更为传奇的是,这里一直流传有一座“百佛寺”,而且说是由一个住在岩腔的叫花子不知花了多少年雕刻修的,但一直没有人知道建在哪里。直到本世纪初一位农妇在割草时在一处岩壁间无意间发现了被湮没在烂泥草丛中雕刻的佛像才找到。这一发现惊动了本地专家,但因当时条件不足,没有挖出,只发现露出地面的佛像。后来才全部开挖出来。
梨花节 王小荣摄
景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果树品种有桃、梨、樱桃、核桃、杏子、李子、柑子、苹果等。但最为出色的是梨树。据统计,全部有二万多株。其中百年以上树龄的梨树就多达380多株,乌龟背有一村民家门口的那株号称梨树王的梨树,据说其树龄达300年以上,结果达千斤以上。每年三月中下旬,梨花开时,满山遍野如烟如雪,在苍松绿树掩映下,成片成片的梨花显得格外皎洁,光彩夺目,是游人赏花观光的胜境。那年的梨花节去玩时,就发现有许多游客排队与这棵梨树王合影留念。
在与主人家交谈时,主人家说,这里每年的梨产量达到好几十万斤以上,但由于交通限制,烂掉占三分之二以上。现在修了到仙临、长兴的路,接通了富南桥到天生场和飞龙场的公路,红岩上出产的水果外销渠道通了。从长兴分路上红岩到芋河沟也只需要10多分钟就到了。
乡村景观 王小荣摄
红岩上也有成片的油茶林。油茶树是一种常绿开花乔木,冬天油茶果成熟,是榨油的原料。上世纪70年代,我在原长兴六中读书时,就由学校组织到红岩山上帮林场摘油茶果。
游红岩,除景色宜人的风景外,更引人的是当地如“金扁担”“二郎劈山”等风物传说,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建文帝与白云禅院。
据嘉庆十八年的《南溪县志》上记载,白云寺有两处,一处处于当时的中城镇,一处位于原石公乡红岩的白云寺。但民间认可的还是原石公乡红岩景区的白云寺,这里至今还保留着白云寺这一地名。这在探花杨名所撰写的《白云第一禅林碑记》中有明确的记载。
笔者与同事在红岩留影
旧传建文帝遭“靖难”时,“师发锦囊”内有缁衣和度牒,有“逢云则住,遇炉则止”之句,后来到了南溪城北三十里的红岩凌云山,就在此山中隐住下来。民国版的《南溪县志》上记载说,宋代僧人智彻就到红岩,敛坐入灭。明代有白云长老居于红岩凌云寺。嘉庆十八年的《南溪县志》说,“城中广福寺,明嘉靖中,县令高旸作白云僧传,刻石并书‘白云长老寄迹处’七大字。今传文剥落不可辨,而大字尚存。按‘白云长老’盖建文也”。这也只是一种推测。
红岩的白云寺,始建年代不可考,可惜于解放后因多种原因被毁。据杨名的《白云第一禅林碑记》记载,元至正六年,僧绍盖掘得石香炉一个,上刻有“白云寺地主徐应宗”几字,说“邑令无载,不知何许人”,因而该寺得名“白云寺”。文中说,白云寺在宣德八年重建,成化十三年邑主簿王文、乡宦陈番相继进行修理,知叙州府事胡津书“大雄宝殿”四字,并命当时龙腾驿“丹粉之”。到了嘉靖年间,知县毛鹏增修,翰林编修王元正题“白云禅寺”四个字。
农村小景 王小荣摄
文中还说,当时白云寺周围多是官臣居住,“乡臣经历吴万定、吏目殷守宁、郑忠等都安居于该寺前侧”。后来白云寺还成了路经此地官员住宿、游玩览胜之地。知县翁霪霖博学工诗,重农事,常下乡体察民情而不顾山高路远。就曾下乡考察乡情夜宿白云寺,还作诗一首:“什马仓皇且息鞭,白云招我作高眠。深林萤火风过竹,隔陇蛙声水拍田。活到三峨凭选佛,借将一枕便游仙。梦回仍是红尘路,鸿爪南溪已七年”。翁霪霖最后死于任上,享年七十,其门人挽联云“道在文章行在德。民怀父母士怀师”。杨名的《白云第一禅林碑记》最后有歌“白兮白兮,其无湟兮。云兮云兮,其入幻兮。白云在天,犹在寺兮。白云在寺,与天齐兮。友风子雨,泽我民兮。山灵呵护,其无穷兮”。
农村小景 王小荣摄
1949年以后,白云寺被作为为学校校址,就是现仙临中心校下属的白云寺小学。2020年我在负责整理确认教师档案工作中,该校的教师来签字确认档案信息时就谈及过这个学校的沿承,说现在的白云寺只是一个地名了,现在的不少年轻老师只知有白云寺小学而不知曾经还有个什么白云寺庙子了,对他们来说,白云寺只是一个传说。
红岩流传最广的还是与建文帝有关的民间传说。有关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留下遗诏由皇太孙继位,就是建文帝。建文帝上台后搞削藩运动,但他削藩不力,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遭到强势诸王的强烈反对。最终皇叔朱棣起兵造反,推翻了建文帝,登基当了皇帝,是为明成祖,还撤了建文帝的年号。
红岩山小景 王小荣摄
蔡东藩在《明史演义》上讲,当年建文帝遇“靖难”前,高皇在死前留下一用铁水焊封存的铁箱子,交给掌宫太监,并留下遗言,说“子孙若有大难,可开箧一视,自有方法”。燕王朱棣率兵入城,建文破箧得度牒三张,袈裟僧帽僧鞋三套及剃刀一把、白银十锭及朱书一纸。度牒上分别是应文、应能和应贤。朱书上说应文从鬼门出,余人从水关御沟出行,薄暮可会集神乐观西房。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矮扉,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于是,建文及吴王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三人剃头落发为僧,披着袈裟,藏好度牒按计出宫避难,建文帝及所带的九人从鬼门出来,即遇神乐观主持王昇在那里停一小船等侯。王昇说,昨夜梦见高皇帝,命他来此等侯。据蔡东落在《明史演义》中说,到神乐观与应能等人相合的有兵部侍郎廖平、刑部侍郎金焦、编修赵天泰、程济等二十二人。后径往云南、贵州。
红岩景区 王小荣摄
《永宁州志》上说,“诸葛碑在红崖晒甲山悬崖上”。传说当年诸葛亮率领蜀军与孟获交战,三战坝陵河边,失败后退到红崖山,安营后在此山坡上晒甲,因此红崖山又称为晒甲山,并在山上留下至今无人识别的天书,考古界称为“红崖天书”。但据有人考证,认为这“红崖天书”与建文帝有关。至今在贵州省安顺地区红崖山所在地关岭的当地人中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歌谣,“红岩(崖)对白岩(崖),金银十八抬。谁人识得破,雷打岩去抬秤来”。这段民谣在仙临石公的红岩地区也有传唱。我小的时候曾经在仙临石公红岩走亲戚时就听当地人说过。
建文帝避难,在四川、云南及贵州留下许多传说。建文帝逃出南京后的去向,民间有多种传闻版本。其中,有一种传闻是当年建文帝逃出南京后,经过四川来到云南,当年镇守云南的是镇国公沐英,而他的三儿子沐晟是建文帝小时候的好朋友,他们情同手足。沐晟就把建文帝送到离昆明约一百公里的武定府,命知府萨周妥善安排,萨周就把建文帝藏在了当地的狮子山出家。
农村景观 王小荣摄
还有一种传闻是逃到了福建建宁他的老师周斌处,最后还是出了家。总之,当年建文帝是被烧死在皇宫,还是逃了出来,逃出来又到了何方,都是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还有一种传说,连朱棣也怀疑建文帝是否是死了,郑和七下西洋所担负的一个重要秘密任务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嘉庆十八年的《南溪县志?人物?仙释》中有一条关于僧智徹的记载。说“宋僧智徹,父母以暮年始育,徹生而颖异。及六岁入塾馆,曾语师曰,吾终身大事竞不可了。父母挽媒与聚,徹固辞。遂挟佛经从释,师号嵩古者,参悟有得。年六十五告其师曰,予欲归去矣。师曰,将归何处?徹曰,归娘家去矣。次日沐浴毕,持杖披缁入红岩,敛坐入灭。数百年须眉不改”。这里记录入红岩“座化”的宋朝僧人智徹,是否与后来流传于红岩的、1949年后破四旧时遗骸被当时的造反派打碎的“仙人”有关呢?这也是一个不能解决的谜了。
晨起的农村景观(现不存在了) 王小荣摄
仙临原有一个皇帝封的“仙女寺”。这仙女寺也跟朱棣有关。传说明成祖朱棣带了仆人朱福一起到四川,路过仙临时,错过了客店,也过了吃午饭的时间。正在主仆二人饿得走不动时,只见一个村妇手提篮子向着这边山上走来。篮子中装了一大钵饭、一小碗咸菜和一碗炒菜、一瓦罐的肉片汤。原来她是为正在山上劳作的丈夫送午饭的。朱棣二人见了,就向村妇讨要。村妇见二人不像是坏人,已经饿得不成样子了,就把给丈夫吃的午饭让朱棣主仆二人分吃了。主仆二人吃了饭,有了精神,道了谢,也就离开了。
农村景观 王小荣摄
在山上劳作的丈夫见过了这么长的时间还没有送饭了,也饿得不得了,带着一肚子的气就沿山路下来。碰到还在路上的妻子,一看,饭没了。又听说妻子把给自己的饭送给了毫不相干的两个男人吃了,本就有一肚子气的丈夫,更是火冒三丈,怀凝妻子与那位男子有苟且之事,就对妻子又打又骂,村妇受不了委曲,一路走一路哭,来到了一棵歪脖子树下,撕下身上的衣襟,吊死了。
后来朱棣回到京城,忘不了村妇的这一饭的之恩,就派朱福回到四川,来到仙临寻找当年救了他们二人的村妇,结果才知当年村妇被她的丈夫冤枉而死了,朱福回京复命。朱棣听后,大为悲伤,就下令在当年的那座山上修了一座寺庙,塑了村妇的像,并亲自为这座寺庙题了“仙女寺”匾额,以纪念这位善良的村妇。
据有关史料显示,朱棣应该是一个比较亲近百姓的皇帝。他在永乐十年七月十一日为迎接即将开工的武当山宫观营建工程,特别颁布了一道黄榜圣旨,说“皇帝谕官员军民夫匠人等:……管工官员等,务在抚恤军民夫匠,用工之时要爱惜他的气力,体念他的勤劳……恁官员官民人等,好生遵守着我的言语,勤谨用工,不许怠惰。早完成了,回家休息。故谕”,这是一份十分口语化的圣旨,而且说的全都是大实话。
仙临的红岩,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与乾隆相关的传说。当年乾隆微服巡视来到了仙临石公的红岩,看到这里山势特别,山峦起伏,大有帝王气势。于是,他就清点起山头个数来。但他数来数去,就是只有九十九座山头,没有到一百的整数。他不无遗憾地对跟随他的人说,还是差点气势,不能作建皇城之地。后来有人听说这件事后,就上山认真数了山头,确实是一百个山头的整数。他们分析乾隆为什么没有数对的原因是把他自己所站的那个山头给忘记了,才造成只有九十九座山头的结果。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