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中国三农 > 正文
让农民兄弟的钱袋子鼓起来——高级畜牧师肖永光谈畜牧业发展的中江经验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7-23 10:50:10    浏览量:


肖永光  (四川)



     讲述人:肖永光

     整理人:邓绍宽


     讲述人简介:肖永光,1966年6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82年3月参加工作,高级畜牧师,首届中江县劳动模范。

     讲述故事: 

        我与高级畜牧师肖永光的访谈,是在一个幽默又有几分酸楚的故事中开始的。

     “你晓得中江方言缠窝说的是啥子吗?”

       我摇摇头。

       稍许停顿后,肖永光继续说:

       缠窝又称赖窝,就是老乡养的母鸡偷懒歇产,蔫头耷脑眼神迷离,蜷在鸡窝里不起身。不出窝找吃的,当然就下不出蛋喽。这意味着“鸡屁股银行”的钱就少了。那时候老乡们维持日常生活的零花钱,是从鸡屁股里抠出来的,因此美其名曰”鸡屁股银行”。

       肖永光的讲述语速不快不慢,轻松中显出几分幽默。当我与他的目光对接时,看见他脸上的表情却十分凝重。

       我理解那个年代人钱包干瘪的窘迫感受。没有打断他的讲述。

     “鸡屁股是银行”的戏谑语是当年中江农村人的事实和现状。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一只生蛋母鸡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决不亚于一个男劳动力。原因就是一个农村家庭的日常支出几乎全靠鸡下蛋,因此有人称他为“鸡屁股银行”。

       听着讲述,我细细打量起这位与畜牧业打了几十年交道忠厚质朴的男人。

      肖永光,中共党员。1966年6月生,大专学历,1982年3月参加工作。高级畜牧师,首届中江县劳动模范。

      在中江畜牧业界,肖永光是业内的知名专家。中江县畜牧业的发展历史,他介绍起来如数家珍。

    “你晓得不,中江畜牧业的底子说它象留下点墨迹的一张白纸也不为过。”肖永光开始介绍改革开放前的中江畜牧业状况:

       资料记载解放初期,中江县畜牧业一直被视为农民的家庭副业。原始的自然经济、分散、传统饲养方式,疾病多又缺粮缺草、饲养管理落后,生产性能低,一直困扰着中江畜牧业的生产发展。1949年全县存栏生猪10.86万头,出栏3.25万头。存栏牛4.75万头,出栏牛0.148万头。肉类总产量0.2548万吨,人均2.98公斤。禽类产量0.1854万吨,人平2.16公斤。牧业产值67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5.4%。

      1957年,县委发出《大力发展生猪的通知》,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中江县养猪出现第一个高峰,存栏33万多头,出肥分别为1949年的3.3倍和2.9倍;在大跃进的几年中,猪只大减,人平肉食一年仅0.5公斤左右。那个时候,农民管吃肉叫“打牙祭”,很多家庭往往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都沾不上肉荤。调整政策几年后,1964年存栏35.1万多头,出肥11.6万多头,到高峰达63.3万多头,出肥I8.9万多头。文革期间,存栏长期徘徊在30-50万头出肥在15万头之间。 一九七八年,中江畜牧业有一些发展,但没有实质性的变化。那个时候人口百万的中江县,畜牧业生产才那样的规模,老乡的钱袋子不空不瘪才怪。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江县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1984年以来,为加快中江县畜牧业发展,建立了以畜牧业生产、推广疾病防治为主的专门机构中江县畜牧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针对阻碍畜牧业发展的“病多草缺”、“品种质量不高”、“饲养管理落后”等问题,有成效的开展畜禽疾病防治,畜禽良种繁育,饲料生产推广,技术服务等四大体系建设。中江畜牧业发展才步入正轨。

       1986年,全县生猪存栏843万头,出栏57.73万头,成为全县牧业之首。全县羊存栏4340只,出栏5308只。到2006年,

存栏羊25.35万只,出栏25.33万只。生猪存栏已经达到108.89万头。2010年出栏生猪168.83万头、肉牛8.78万头、肉羊26.7万只、小牲畜3481.3万只,肉类总产19.54万吨。2013年1月,中江县被明确为四川省第二轮现代畜牧业建设重点县。全县推行“公司+农户”和“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户”发展模式,建立以“五化”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畜牧业。2023年,出栏生猪117.85万头、肉牛3.86万头、肉羊17.68万只、小家禽2262.15万只、兔733.54万只,肉类总产量14.13万吨、禽蛋总产量5.63万吨。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中江县的畜牧业产值,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肖永光的叙述停顿了一会,想了想说道:要说给中江县畜牧业发展划一个段,我个人认为中江畜牧业真正的改变是在1980年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畜牧业生产积极性。1985年前后,中江县通过改良猪种,推广配合饲料,控制疾病,生猪养殖迅猛发展,从初见成效至蓬勃发展到业绩享誉省内外。

        如今中江县是重要的“川猪”资源大县,属于“全国生猪百强县”、生猪调出大县。早在2019年生猪出栏排名全省第二。

      下面是县政府2024年通报的一组数据:一季度出栏生猪37.64万头,同比增长13.05%,肉牛1.54万头,同比增长2.68%,肉羊4.29万只,同比增长2.11%,小家禽532.54万只,同比增长3.26%,兔268.56万只,同比增长2.02%;肉类总产量43098吨,同比增长9.8%,禽蛋总产量14352吨,同比增长2.73%。一季度末我县存栏生猪65.98万头、肉牛7.9万头、肉羊17.29万只。

       这是一个季度的数据,四个季度加在一起数字就相当可观了。养殖规模是衡量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养殖密度、养殖数量等方面。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和人们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畜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今年,中江县以生猪养殖“五个强化”为突破口,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多元合作、共享共赢的发展模式,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让农民兄弟的钱袋子鼓起来。

      肖永光讲到这里,声音有些激动,脸上露出几十年从事畜牧业工作人的喜悦与自豪。

      中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个中经历的曲折和背后的故事,只有亲历者才感受至深。

      就说猪品种转型,肖永光清楚记得,在广福畜牧联站推广生猪品种改良,不管怎么讲白猪生长期短,省料抗疫,瘦肉多等诸多优点,农民就是不肯养。无奈之下,联站只好冒险贷款十五万买白母猪免费送农户定向饲养,承诺养殖户只需每窝两只以上猪仔,才交一只中等仔猪给联站出售还贷。农户养殖积极性高涨,仅长胜一个乡,一年白猪养殖就发展达3700多头。联站通过引进大英县仔猪销售商,白猪仔猪成了抢手货,附近乡镇农户都到长胜乡来购买白母猪,饲养白母猪农户多了,饲养白仔猪很快就普及到全县。顺利完成了黑猪品种向良种白猪的转型。

       接着,肖永光讲述了中江畜牧业发展的几次重大转型。

       第一次从分散养殖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这次转型时间段在2010年前后。

       早期中江县的畜牧业以家庭散养为主,生产效率低,疫病风险高。转型措施是推广“公司+农户+客户”,“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如引入广东温氏集团,农户成为“养猪车间”,公司提供“五包一保证”(包猪苗、饲料、防疫、技术、回收,保证利润)。

       第一次转型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疫病风险,农民收入显著增长。促进了中江畜牧业的规模性养殖和产业化进程。

       第二次转型从单一生猪养殖到多元化畜牧产业。时间段在2010至2014年。

       中江县的畜牧业传统上以生猪养殖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转型升级提出“南羊北牛中小禽”的发展思路,建立肉牛、肉羊、小禽畜三大产业基地。此间发展黑猪产业,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合作,打造特色风味猪生产基地。

       转型后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3.56%,形成生猪、肉牛、肉羊、家禽等多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第三次转型是从传统养殖到科技化、生态化养殖。时间段在2014年后。

       过去传统养殖方式面临环境污染、疫病防控等挑战。

       转型以推广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如“粮食+生猪”循环农业,利用液态有机肥还田,减少污染。

       加强科技培训,如组织现代畜牧业科技培训,提升养殖户技术水平。发展“稻虾共作”模式,实现生态养殖与高效农业结合。

       转型后的畜牧业养殖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养殖效益,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第四次转型是从生产导向到品牌化、全产业链发展。时间段在2020年后。

       转型措施以 打造“黄鹿湖”等区域品牌,提升稻虾米、小龙虾等产品附加值。发展小龙虾苗种繁育技术,突破虾苗供应瓶颈,拓展全国市场。推动“三产融合”,如举办龙虾美食节,发展休闲农业。全力打造“中江黑猪”品牌。在养殖过程中,坚持使用玉米、大豆等绿色饲料,保证黑猪独特的口感和风味。用技术支撑平台,推动黑猪产业化和精深加工体系建设,从品牌树立、市场推广到标准制定,全方位发力。并通过四川黑猪产业化基地建设等项目扶持黑猪养殖场的标准化升级改造。目前有18个在建项目,建成后可存栏2.14万头育肥黑猪、720头繁黑母猪。

       转型将形成“养殖—加工—销售—旅游”全产业链,有效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第五次转型是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化、合作化运营。这是近年的发展趋势。转型趋势是推广“供销社+合作社+农户”模式,如宝塘供销社整合资源,发展社会化服务。又如 引入科研机构合作,如四川农业大学专家指导肉牛养殖,提升技术水平。这次转型意在增强养殖户及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总的说来中江县畜牧业的转型路径是清晰的,从最初的散养模式逐步走向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和品牌化,形成了以生猪为核心,肉牛、肉羊、家禽、特色水产协同发展的现代畜牧业体系。

       在畜牧业的转型中,我们畜牧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二字,只要养殖户有问题需求,我们都要满足,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就解释。如联合乡一位许姓养殖户,向上级政府反映饲养的三头母牛怀不上崽,抱怨当地兽医没技术。经过我们实地调研,采取药物调理后,建议选择改人工授精为原牛受精配种方式,母牛怀崽后,专门电话报喜致谢。

   “我相信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江畜牧业有望进一步向智能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肖永光谈转型后自信地说。

       畜牧业对笔者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深知畜牧业关系到餐桌,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说陌生,是有关养殖等专业技术问题,自己就是一个十足的门外汉。听肖永光讲述时,却来了极大的兴致,饶有兴趣地问道:“支持中江县畜牧业转型发展的保障措施又有那些呢?”

      肖永光概括了六个方面:

      一是养殖政策保障。中江县先后出台了《中江县畜牧业绿色发展暨美丽生态牧场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江县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使用方案》等文件,推动养殖户由分散向适度规模转变。

      二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繁育、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体系健全。全县乡、村、社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完善冷链设备设施,拥有专业畜牧兽医技术人员,30个乡镇299人,村级动物防疫队伍50个村431人。获评四川省2024年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突出县。

      三是保障养殖用地。对新(改、扩)达养殖规模的养殖场,实行选址并联预审制度,为生猪养殖企业用地备案、审批提供方便,解决他们用地难问题。

       四是标准化养殖规模推广。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先后与温氏、正邦等养殖龙头企业合作,发挥优势,引领养殖场(户)改造提升,建设多个部级、省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和养殖生态牧场。

       五是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以加盟、协议代养形式,推动养殖场规模标准化发展,群众以资金入股分红、土地托管租赁等参与经营,实现企业与农户共享共赢。

       六是肉牛产业激励。落实《中江县肉牛稳产提质激励实施方案》,对饲养肉牛基础母牛并选用优良公牛冻精配种的农户和养殖场,给予省级财政按每头300元标准补贴,以稳定肉牛基础、产能。改良品种,提升品质。

    “中江畜牧业顺利完成转型,还得益于技术创新项目的落实。”

       肖永光接着说:比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县上安排生猪调出大县资金近9500万元,用于建沼气池、沼液储存池和粪污处理设施,改造养殖场的粪污输送及排水系统,实现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又比如养殖技术升级项目。对养殖场为猪舍加装升温设备,如翅片散垫器,为鸡舍配备全自动启停全铜无刷发电机,反烧节能锅炉等,提升养殖场环境可控性。

      讲到这里,肖永光还插了一段趣事:一养猪场主人说,现在猪的生活环境比人都好,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猪舍消毒清洗,干湿分开,像宾馆一样。我都粘猪儿的光,床和饭桌都搬到猪舍里来了。

      由于这些技术项目的落实,环保效益提升,禽畜规模养殖场设备设施配套率达100%,粪污利用率达国家标准,有效减少养殖污染,实现了养殖与环境协调发展、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提升。通过升级从树立品牌到打通销售渠道,再到制定产业标准,全方位促进了黑猪产业的升级,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我插话道:“肖老师,你介绍的转型政策性保障,算不算是中江畜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我看应该算是吧!”肖永光接着说:

       政策支持保障有力,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养殖用地合理保障,标准化养殖规模推广,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品牌建设与产业升级。这几个方面,都是中江畜牧业发展历程实践检验、发展巨大成果证明了的成功经验。

       在谈到中江畜牧业的明天话题时,肖永光充满自信与喜悦,声音铿锵有力: 

       回顾中江县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历程,的确很鼓舞人。

       全县猪只"双推五改",即推广经济杂交、推广仔猪补饲,改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改自然交配为人工授精、改熟食稀喂为生食干稠喂、改吊架子育肥为直线育肥、改喂大肥猪为适时出栏。技术全面推广;牛细管冻精人工配种、三元杂交等肉牛品种改良技术的推广;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商品牛生产基地建设,商品羊生产基地建设,小畜禽生产基地建设,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使用、生猪良种补贴等项目,"5.12汶川地震"灾后畜牧产业恢复重建、良种猪扩繁场改扩建、现代农业生猪发展、现代畜牧业专项资金、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部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菜篮子"畜产品生产、基层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共争取项目资金12181万元,新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适度规模的养殖户达1400 余个。全县畜禽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畜牧业经济撑起了中江农业经济的半边天。有此牢固扎实的基础,中江畜牧业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肖永光讲到这里,表情突然严肃凝重起来。

    “中江县畜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成果喜人,今后面临的挑战也会更严峻。”他的语速也慢了下来。

       中江县今后的畜牧业要可持续性发展,还要突破几个难点,首先就是禽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以生猪为例,2024年一头出栏猪要亏损100至200元,增加了养殖收益不确定性,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再就是疾病防控压力大。常年都要开展非洲猪瘟、口蹄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排查工作,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养殖成本。

       正讲着,肖永光突然停住了,深深叹了一口气后才又开口:教训啊!记得2006年6月,回龙镇畜牧站反应发现疫情,经专家调研诊断为传播极为特殊的疑似口蹄疫。短短一月就死了五十多头牛。采取疫区猪牛不能进出的封地、紧急施药、深埋病体、发放补贴等措施,虽很好控制了疫情,但养殖户的损失仍是巨大的,现在只要想起那段工作昼夜不分的日子就打寒颤。好在现在有疫苗的推广,该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肖永光接着开始的话题:从当前市场情况看,饲料、兽药、能源及人工成本都在不断上升。另外还有禽畜品种改良问题。目前良种化水平相对较低,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还需要加大力度。

       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做好政策支持与落实,充分利用好国家奖励资金、贴息支持养殖户,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免疫、检疫监督和疫情监测,同时抓好规模化与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绿色养殖、科学养殖,重视产业链延伸与融合,鼓励企业发展畜产品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等一系列关键工作,困扰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听着肖永光的分析讲述,他对中江县畜牧业今后的发展未雨绸缪,对中江县畜牧业情况的熟悉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我被感动了。只有对工作热爱,对事业忠诚,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才会有这等情怀和工作效能。

       采访结束时,我们又回到开初的话题。我笑着说:“现在中江的农民兄弟不担心母鸡“赖窝”了吧!”

       肖永光说:“中江的畜牧业发展到今天,如同栽了颗摇钱树,农民兄弟的钱袋子怎能不鼓叻!母鸡再赖窝,宰了炖汤喝!”

       说完,我俩都开心地笑起来。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