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应对水稻赤枯病的潜在威胁,长宁县老科协“三农”专委会配合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自5月10日以来组织老专家罗帮建、刘家全、周永洪等,深入全县13个乡镇50余个重点村社,开展为期6天的田间技术指导。
水稻赤枯病,俗称水稻基腐病,原为东南亚引种带入的真菌性病害,自上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后,在川南地区呈逐年加重趋势,每年5月10日至6月15日为高发期,目前,正值水稻移栽至分蘖初期,病害易导致秧苗生长停滞。
其典型症状:叶片黄褐色斑点至整叶枯黄,芯叶萎缩;根系发黑腐烂,新根生长受阻;植株矮缩僵苗,分蘖减少,严重时整株枯死。据近年统计,未防治田块减产可达20%-30%,重症田块减产超50%,直接影响农民收益。
老科协“三农”专家团队结合田间诊断与农户实际需求,提出“五步综合防治法”:一是田间管理,浅水灌溉,移栽后保持3-5厘米浅水层,促进根系透气;晒田排毒,发病初期排水晒田3-5天,降低田间湿度。二是土壤改良,生石灰消毒,每亩撒施生石灰粉10-15公斤,调节土壤pH至微碱性(6.5-7.0);有机肥替代,减少化肥用量,增施腐熟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三是药剂防控,预防阶段,移栽前用“噻菌铜”或“井冈霉素”浸秧24小时;发病期,喷施“苯甲·丙环唑”+“磷酸二氢钾”,间隔7天连喷2次。四是科学施肥,控氮增磷钾,避免偏施碳酸氢铵等速效氮肥,亩施复合肥(氮磷钾15-15-15)20公斤;补充微肥,叶面喷施锌肥(0.1%硫酸锌)和硅肥,增强抗病性。五是重点区域管理,高风险田块,对老肥田、冷浸田、排污区田块优先处理,增施生物菌剂改良土壤;虫害联防,结合防治水稻象甲,亩用“氯虫苯甲酰胺”10克,减少病害传播媒介。
老专家还现场解答技术疑问400余次,指导农户整改田间管理问题60处,铜鼓镇种植户李秀华表示:“专家手把手教我们调酸碱度,现在秧苗黄叶明显减少,长势好多了!”据统计,经指导的田块发病率下降40%,
“三农”专委会将与县农业农村局通过微信、短视频平台推广防治技术;推动建立水稻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提前发布防治信息。
并呼吁广大农户:密切关注田间动态,早发现早处理;避免盲目用药,优先选用低毒高效农药;加强水肥协同管理,科学轮作换茬。(长宁县老科协)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